光明之山

更新时间:2024-03-08 16:02

光明之山(英文名称:Koh-I-Noor),是一颗名贵钻石的名字,重105.6克拉(21.6克),无色,外形呈椭圆形,原产于印度戈尔康达,在世界著名钻石中排名第33位。“光明之山”之所以著名,不仅因为它有华丽的外表和夺目的光芒,更因为它有“神秘诅咒”的传奇色彩。

历史

光明之山又名“柯伊诺尔”,有关它的记载可追溯到1304年,许多曾拥有它的君王都难逃诅咒。在世界著名钻石中排名第三十三位。 传说它已有了3000年的历史,但这不可信。又有说最早有关它的记载是1304年。一般认为,它于1655年发现于印度戈尔康达地区的科勒尔矿山。名钻沙赫也发现于戈尔康达,但柯依诺尔比沙赫要大很多,它的原石重达800克拉。最早,柯伊诺尔落到印度莫卧儿皇帝的手中。在莫卧儿的皇宫中保存了近百年。又是和名钻沙赫一样,在1739年波斯纳迪尔沙攻陷德里时,将这颗“柯伊诺尔”和沙赫一起带到波斯的伊斯法罕城,它的重量也减到了105.6克拉。

1840年锡克战争爆发,“光明之山”的最后继承人、也是锡克王位的惟一继承人杜利普·辛格只有9岁,受到英国人监护。成年后,他害怕“诅咒钻石”的悲剧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便决定遵循古老的传说,把“光明之山”献给一个女人——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

1851年,“光明之山”在伦敦公开展出。专家们认为,这枚宝石在印度宝石工匠手下所磨成的形状,闪光较差,不够美观。

1852年,英国宫廷矿物学家丁· 坦南特再次磨砺了这颗钻石,令它更加美艳照人,重量则减到了105.6克拉。它从此成为英国王冠上的主钻。王冠上面镶嵌了2800颗钻石,其中最夺目的光芒就来自王冠顶部十字架上的“光明之山”。维多利亚女王死后,“光明之山”被玛丽王后镶在了自己的王冠上。

1937年,玛丽王后的儿媳、乔治六世的妻子,即2002年去世的英国王太后伊丽莎白·鲍斯-莱昂得到了这颗钻石。

2002年4月9日,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的王太后葬礼上,这颗钻石被放置在王太后的棺木上,让举世目睹了“光明之山”光芒四射的魅力。

争议

印度

2009年2月,印度独立领导人甘地的曾孙图沙尔呼吁英国归还英王冠上的“光之山”钻石。图沙尔呼吁当局采取更多的行动以使包括“光之山”钻石在内的其它珍宝回国。“光之山”钻石1895年被献给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钻石镶嵌在英国女王母后王冠上,保存在伦敦塔,任甘地基金会主席的图沙尔称:“印度是光之山钻石的合法主人。如果英国皇室的珠宝被一名阿拉伯酋长所占有,那么英国肯定会感到不高兴。我希望光之山钻石能够回归印度。归还它将是对英国对其殖民印度历史的赎罪。”

英国

2013年2月,英国首相卡梅伦率领“史上最大外访团”出访印度,意图加强英印贸易关系。不过,在示好过程中,卡梅伦再一次表示英国不会归还在殖民时期从印度掠走的巨钻,并且表示他旨在关注英印两国的现在与未来,而不是“回顾过去”

2015年11月,鉴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母亲伊丽莎白王太后曾戴着价值1亿英镑(约合人民币9.56亿元)的钻石,参加其丈夫和女儿的加冕礼,印度宝莱坞众影星与商人联合委托律师将英国王室告上伦敦最高法庭,认为这颗钻石属于印度,要求英国归还。

英国历史学家安德鲁·罗伯特认为,印度发起的是一起“荒唐”的诉讼。他认为,那些参与这起诉讼的人应该意识到,英国的王室珠宝正是光之山钻石最合适的所在地,英国是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获得它的,“印度应该对英国充满感激,因为,在过去的三百多年中,正是英国的介入,让印度最终走向了现代化、发展、农业进步、语言统一,乃至最终实现了民主化。

巴基斯坦

2015年12月,巴基斯坦律师杰沃德·伊克巴勒·杰佛利状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要求其归还英国在殖民时期所掠夺的本该属于巴基斯坦的巨钻“光之山”。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杰佛利曾向伊丽莎白女王和无数巴基斯坦官员上书超过786封要求英国归还这颗钻石,但都未得到实质性回应。杰佛利在诉状中表示,这颗巨钻是英国用暴力威迫的手段非法掠夺所得,理应归还巴基斯坦。该诉状尚未得到法院受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