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龛

更新时间:2023-11-10 13:26

壁龛最早在宗教上是指排放佛像的小空间。是个很新的家装名词,在现代家庭装修上,是一个把硬装潢和软装饰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在墙身上所留出的用来作为贮藏设施的空间。

词语解释

(1)安置在墙壁内的小阁子;

(2)墙上的龛穴,多指佛龛

(3)有拾遗补缺或见缝插针的意思。

背景

壁龛早期指宗教中摆放神像的小空间,后来被引入考古学领域,指古代墓穴四周壁面上掏挖的洞龛,现在则是新潮家装的一种。古代挖有洞龛的墓葬又被称作壁龛墓,最早见于河南裴李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流行于周秦汉唐时期,沿用至近代。按照壁龛在古墓中的位置,可将墓葬分为侧龛墓、头龛墓、脚龛墓、多龛墓等。一古代墓葬壁龛的主要功能及与耳室、腰坑的区别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古墓壁龛的形状大致有方形、圆形、椭圆形和半椭圆形等,龛顶有平顶和拱顶,龛壁有直壁、斜直壁、弧壁等,龛底有平底、斜平底等。

其挖掘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墓室四壁为龛口,横向挖筑;二是在墓道单独挖筑,与墓葬不相连属。

释义

(1)壁龛最早是在宗教的建筑上,基本都是在建筑物上凿进出一个空间,例如:佛龛排放着佛像,教堂的壁龛根据面积大小可以摆放神像也可以镶嵌画框甚至可以做内窗。但在伊斯兰教的“壁龛”却是清真寺礼拜殿的设施之一,阿拉伯语读“米哈拉布”,设于礼拜殿后墙正中处的小拱门,朝向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克尔白,以表示穆斯林礼拜的正向。在阿富汗国徽主体由白色的清真寺壁龛与讲坛组成,两面旗帜位于其两侧。

(2)在现代家庭装修上,是一个把硬装潢和软装饰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在墙身上所留出的用来作为贮藏设施的空间。它的深度受到构造上的限制,通常从墙边挑出0.1~0.2米左右。壁龛可以用来作碗柜、书架等。它不占建筑面积,使用比较方便。壁龛的位置设置必须考虑家具布置和使用方便,同时特别要注意墙身结构的安全问题。

(3)壁龛的英文为“Niche”,也就是“利基”。 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中给利基下的定义为:利基是更窄地确定某些群体,这是一个小市场并且它的需要没有被服务好,或者说 “ 有获取利益的基础 ” 。 在营销学里的“利基市场”也称之为“长尾市场”。

作用

壁龛是室内墙面设计中的点睛之处,不论家庭还是公共环境,都可用其来改善美化环境。壁龛是在墙面上开洞,洞内两侧做暗藏光,使洞中装饰物展现一种纱罩一样的朦胧感,也可在洞内上方做点照明,以充分展示陈设物的精彩。壁龛洞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可方可圆,因环境不同而各异。壁龛装饰的重点是在墙洞的外沿四周,做出一种类似画框的感觉,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框来衬托洞内虚空间的美,从而展示一种文化时尚。当然也可在洞内的墙面上做文章,也会产生某种新奇感。壁龛的外装饰用材十分广泛,各种不同色彩纹理的木材、铁艺、玻璃、铜材、玉石、各种色彩的防火板、铝塑板等等。壁龛的艺术构成形式所反映的文化美学特征,完全依靠其构成符号所表述的情调,如中国传统的锦格,其形式穿插变换,十分容易,加之采用红木色泽,自然流出古人的气质,释放出文人的芳香;那种采用木材本色的柚木、松木、乃至毛石等自然特色明显的材质,同样会把人拉回到田园生活中;那种自由曲线的铁艺、柱头、欧式门拱等等,怎样使用,都丢不掉欧式贵族文化生活的艺术情趣;采用各种防火板铝塑板玻璃、白钢条等修饰的框架,无法掩饰年轻人对灿烂阳光的憧憬和对现实生活的热情奔放。

壁龛是在墓穴的四壁某一壁上掏挖龛洞,一般用来放置随葬品。此种习俗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河南密县莪沟裴李岗文化遗址,曾发现九座带壁龛的墓例。其中开掘在人架右上侧墓壁上的有 4 座,在人架左脚旁墓壁上的有 3 座,余 2 座在人架右侧中部墓壁上,其形制均是上窄下宽、斜壁、平底,随葬品均放在龛内。仰韶文化尚未发现此种墓例。山东胶县三里河大汶口文化墓葬曾发现一例壁龛墓,其壁龛有两个,见于 288 号墓南壁下的东西两端,一龛中发现兽骨,另一龛未见随葬品,与裴李岗文化同类墓稍有区别。相对而言,夏商西周时期是比较流行这种习俗的,二里头、殷墟、沣西等文化遗址均有明确的壁龛墓例。其中尤以殷墟所见墓例最多,主要发现于殷代小型墓中,但在殷墟发现的车马合葬坑中,出于埋葬马车的需要,也常常见到加掘壁龛妥善放置马车的现象。夏商西周时期的壁龛设置,其作用与新石器时代基本相同,主要用来放置随葬品。壁龛设置,从表面上看,主要是起到扩大墓室空间的作用,但其实质也可能含有一定的族属或特定的葬俗意义。

壁龛装灯

壁龛设计原自佛龛、神龛。壁龛具有扩大室内空间的功能,这是因为凹入墙面的壁龛使人的视觉得以延伸。在壁龛内装灯装饰效果非常明显,我们在珠宝首饰店里会看到贵重物品都是放在壁龛内展示的。但是人们居住的楼房里是不允许在墙面凿洞的,喜欢壁龛设计的人们还可以用其他方式解决。

可以通过家具设计制作壁龛,这时可以把家具先设计成一个大的箱体,然后在立面上设计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洞口,把电视机、音箱放在大一些的洞口中,在一些小洞里装上灯,用来放工艺品。

也可以在装修时制作壁龛,例如在墙角或门的两侧。壁龛设计与隔板式家具的陈设效果大不一样,隔板家具给人以随意的、功能性的感觉;而壁龛设计给人庄重的、陈设性的感觉。

在壁龛内装灯要装俗称“冷光灯”的低色温灯,这种灯带有一只变压器,电压只有12V,使用寿命比不带变压器的长。在壁龛内要陈设玻璃、水晶、干花等工艺品,不要放金属材料制作的高反光制品。

功能新识

新石器时代的壁龛墓主要分布在以黄土沉积为主的黄河流域(图1)。壁龛的产生使得原本置于死者周围的随葬品与之分离,埋入较为隐蔽的壁龛之中。结合当时的葬俗,随葬品一般是死者生前经常使用或极为珍贵的物品,摆放位置会尽可能地靠近死者,那么将部分随葬品埋入壁龛的行为,一定有其特殊意义。学术界对于壁龛的研究工作较少,对其功能也缺乏关注,多数学者将壁龛的功能简单地视为扩大墓葬空间,而对其更深层的出现原因及功用缺乏讨论。在黄河流域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陶寺文化的一些遗址内,我们发现了许多壁龛墓,根据不同地区人们的生前观念和死后葬俗,认为墓葬壁龛的出现实际上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社会复杂化出现以后,史前居民原有葬俗产生分化后在墓葬空间上的反映,龙山晚期的陶寺文化,壁龛甚至起到了一定的防盗作用。

壁龛墓的发现及分类

新石器时代壁龛墓主要见于黄河流域,这是由其特殊的土壤结构决定的。我们在南方地区很少见到新石器时代的壁龛墓,原因是多雨气候和酸黏性土壤使得墓葬稳定性差,墓中棺椁和人骨也易受腐蚀,千年之后很难见到最初埋葬时的原貌,而黄河流域黄土的疏松性和垂直节理发育造就了地下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另外半干旱的气候也让黄土不易侵蚀,很好地保留了地下环境的原貌。通过梳理已发表的考古材料,我们选取了 89 座典型壁龛墓(个别材料中对壁龛墓叙述不详的未作统计),并根据壁龛的位置将其划分为A、B、C 三组,具体情况如下。

(1)A 组

壁龛较大,几乎占墓葬 1/3 多,龛内一般埋死者或随葬品,仅在马家窑文化海原菜园村有所发现。菜园村遗址群包括 3 处遗址和 5 处墓地,见有壁龛墓的地点有切刀把、寨子梁和二岭子湾 3 处,共计 18 座。壁龛多位于墓室的一侧,平面呈近长方形,弧顶弧壁平底,龛底高出墓底约10 ~ 30 厘米,壁龛保存较差,多数龛顶已毁。

(2)B组

是在主墓室外侧挖筑与其直接或间接连接在一起的壁龛,死者位于主墓室,随葬品全部埋入壁龛,主要见于仰韶文化王家阴洼、龙山文化胶县三里河,共计45 座。壁龛整体呈长方形、近圆形或椭圆形,无龛顶,直壁、平底。

(3)C组

壁龛位于墓室四壁内或墓底以下,尺寸较小,仅能容纳随葬品,平面多呈圆形或长方形,龛顶为平顶或拱顶,直壁、平底,发现较多,包括裴李岗文化长葛石固、新密莪沟北岗,大汶口文化胶县三里河,陶寺文化襄汾陶寺、临汾下靳村,共计26 座。

C 组墓情况较为复杂,在新石器中晚期和末期均有发现,且单个墓葬壁龛挖筑方式和实际数量也各有不同。整体来看,壁龛尺寸较 A、B 组小得多,既没有 A 组埋人于壁龛的规模,也没有 B 组专门用于埋随葬品的空间,结合 C 组龛内的出土物,可以看出其功能主要用于埋部分贵重物品,如陶寺墓地的壁龛内见到的猪下颌骨(M1364)、玉琮(M22)等。另外在陶寺和下靳村的墓地中发现了大批墓葬被扰动的现象,有些壁龛中的随葬品已被洗劫一空,表明至少在龙山晚期就可能存在盗墓现象,而这阶段壁龛的深度也明显比裴李岗和仰韶时代深,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壁龛的挖筑开始注重防护性。

壁龛的文化内涵

已发现的壁龛墓,主要见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裴李岗文化,晚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末期的马家窑文化、陶寺文化等,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中壁龛墓的文化内涵差异较大。具体而言,黄河上游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壁龛墓规模较大,如海原菜园村壁龛墓一般分为主墓室和壁龛两部分;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壁龛墓的构造方式较多元,除了在墓穴四壁横向挖筑,还发现一种纵向式壁龛;黄河中游裴李岗文化和陶寺文化壁龛墓规模较小,风格也单一,唯单个墓中壁龛的数量较多,如陶寺墓地发现一座壁龛墓挖有 11 处壁龛(陶寺Ⅱ区 M22)。

整体来看,壁龛有三种挖筑方式:第一种是以墓室四壁为龛口,横向挖筑;第二种是以墓底为龛口,纵向挖筑;第三种是在墓葬外围单独挖筑,与墓葬不相连属。壁龛平面形状有方形、圆形、椭圆形和半椭圆形等,龛顶有平顶和拱顶,龛壁有直壁、斜直壁、弧壁,龛底有平底、斜平底,龛内除了海原菜园村专门用于埋死者及部分随葬品外,其他地区壁龛仅是为了埋随葬品。通过对比壁龛与墓室出土物,笔者发现龛内随葬品的规格较墓室中的高,如王家阴洼 M51 壁龛中的彩陶葫芦瓶、三里河 M296 发现的被视为财富象征的猪下颌骨,陶寺壁龛墓多数被盗扰,但仍在部分龛内发现了许多玉器珍品。

壁龛功能的探讨

新石器时代中、晚、末期,黄河流域葬俗基本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出现了与居住区分离的墓葬区,有的墓区内还会根据死者族属和地位作进一步划分;二是中晚期同一墓地的墓葬规格(如形制、方向、随葬品等)大体相仿,葬俗较为稳定,到了末期社会分化加剧,墓葬规格和葬俗发生了变化;三是墓中随葬品主要是死者生前用品,数量较少,且贵重物品一般放于死者肢骨附近,饰品在死者生前佩戴的相应位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