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更新时间:2024-06-17 21:03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公元764年二月由阆州还成都的途中所作的组诗,共五首。其中第四首描写了诗人重返草堂的欢乐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情真意切,韵味圆满,辞采稳重匀称,诗句兴寄微婉。

作品原文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⑴

【其一】

得归茅屋赴成都,直为文翁再剖符。

但使闾阎还揖让,敢论松竹久荒芜。

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

五马旧曾谙小径,几回书札待潜夫。

【其二】

处处青江带白苹,故园犹得见残春。

雪山斥候无兵马,锦里逢迎有主人。

休怪儿童延俗客,不教鹅鸭恼比邻。

习池未觉风流尽,况复荆州赏更新。

【其三】

竹寒沙碧浣花溪,菱刺藤梢咫尺迷。

过客径须愁出入,居人不自解东西。

书签药裹封蛛网,野店山桥送马蹄。

岂藉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饮醉如泥。

【其四】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⑵。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⑶。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⑷。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⑸。

【其五】

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

共说总戎云鸟阵,不妨游子芰荷衣。

词句注释

⑴严郑公,即严武。公元七六三年,严武封郑国公,故称严郑公。

⑵“常苦”二句是说打算回去后修补栏槛。杜甫在成都草堂曾设置水槛,所谓“新添水槛供垂钓”,其目的在于防护沙岸崩塌,损坏药栏。此时一年多没回去,恐怕药栏也要陡从江槛一道儿落进水里了。此诗前四句都是预拟整理草堂之事。

⑶“新松”二句言回草堂后还要清理一切花木。新松,指前此手种的四棵小松。这两句斩钉截铁的话也流露了杜甫那种善恶分明、爱憎分明的思想和性格,富有教育意义。如果以为杜甫只是对“新松”“恶竹”而发,那是很不够的。《齐民要术》:“竹之丑者有四:曰青苦、白苦、紫苦、黄苦。”所谓恶竹,当指此类。

⑷“生理”二句自诉穷老,希望朋友照顾,是寄诗本意。黄阁老,指严武。唐时两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相呼为“阁老”。严武此时以黄门侍郎为戍都尹,故称“黄阁老”。紫金丹,烧炼的丹药。这句是说怕只有神药仙丹才能挽救我的衰老呢。

⑸“三年”二句申明上文。公元七六二年七月杜甫与严武分别后,漂泊梓州、阆州,至是,前后搭三年。空皮骨,只剩下皮包骨头。前闻其语,今身经其事,故曰信有。古乐府有《行路难》曲。

白话译文

其四

自离草堂,常常担心沙岸崩塌,损坏药栏,现在恐怕连同江槛一起落到湍急的水流中去了。

新栽的松树恨不能快速地长成千尺高树,到处乱生侵蔓的恶竹应该斩掉它一万杆。

自己的生活全靠严武照顾,衰老的身体也可托付给益寿延年的丹药了。这三年,兵祸不断,飘泊不定,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了。

过去常读古乐府诗《行路难》,现在身经其事,方知世路艰辛,人生坎坷,真是“行路难”啊!

创作背景

公元七六四年正月杜甫携家由梓州赴阆州,准备出峡。二月,闻严武再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同时严武又先有信邀请,于是便决定重还成都。这五首诗就是杜甫由阆州还成都的途中所作。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其四

第四首诗的首四句是诗人设想回成都后整理草堂之事,但却给人以启迪世事的联想:“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大意是说:自从离开草堂,常常焦虑沙岸崩塌,损坏药栏,现在恐怕连同江槛一起落到湍急的水流中去了。这虽是诗人遥想离开成都之后,草堂环境的自然遭遇,但这也体现了诗人对风风雨雨的社会现状的焦虑。“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当年诗人离开草堂时亲手培植的四株小松,才“大抵三尺强”(《四松》),诗人很喜爱它,恨不得它迅速长成千尺高树;那到处侵蔓的恶竹,即使有万竿也要斩除。诗人喜爱新松是因它峻秀挺拔,不随时态而变,诗人痛恨恶竹,是因恶竹随乱而生。这两句,其句外意全在“恨不”、“应须”四字上。杨伦在《杜诗镜铨》旁注中说:这两句“兼寓扶善疾恶意”,这是颇有见地的。乱世的岁月里,诗人的才干难以为社会所用,而各种丑恶势力竞相作充分表演,诗人由此感慨万分。这两句,深深交织着诗人对世事的爱憎。正因为它所表现的感情十分鲜明、强烈而又分寸恰当,所以时过千年,至今人们仍用以表达对于客观事物的爱憎之情。

此诗的后四句落到“赠严郑公”的题意上。“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生理,即生计。黄阁老,指严武。唐代中书、门下省的官员称“阁老”,严武以黄门侍郎镇成都,所以这样称呼。金丹,烧炼的丹药。这两句说,诗人的生计全凭严武照顾,衰老的身体也可托付给益寿延年的丹药了。这里意在强调生活有了依靠,疗养有了条件,显示了诗人对朋友的真诚信赖和欢乐之情。最后两句,诗人忽又从瞻望未来转到回顾过去,有痛定思痛的含义:“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诗人自762年(宝应元年)七月与严武分别,至764年(广德二年)返草堂,前后三年。这三年,兵祸不断,避乱他乡,飘泊不定,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了。诗人过去常读古乐府诗《行路难》,等到身经其事,才知世事艰辛,人生坎坷。“行路难”三字,语意双关。一个“信”字,包涵着诗人历经艰难困苦后的无限感慨。

全诗描写了诗人重返草堂的欢乐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情真意切,韵味圆满,辞采稳重匀称,诗句兴寄微婉。诗人将欢欣和感慨融合在一起,将瞻望与回顾一同叙述,更显出了该诗思想情感的深厚。

名家点评

其一

《唐诗镜》:三、四语意老杰,以下道出喜意浮沉。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情至之语,为中晚别开一局。又曰:词极虚婉,句句字字从真情实意打出精神,可谓探骊得珠。

义门读书记》:言成都可居,旧所深悉;然所以复来,故非为此。正呼起落句也(“鱼知丙穴”二句下)。

其四

《李杜诗选》:

刘曰:历练慷慨,兴恨苦外。

《唐诗镜》:

三、四老笔,顿觉怀抱可想。结语喜极追悲,感知己情探,语往往颠倒入妙。

杜臆》:

“新松”一联,亦有感于时事而不觉露之,亦见此老经世之略。

《义门读书记》:

以下二篇又反复洗发,总为“文翁再剖符”之意。

杜诗镜铨》:

二句兼寓扶善疾恶意(“新松恨不”二句下)。痛定思痛、语极沉着(“三年奔走”二句下)。此首言再葺草堂,得依严公暂尔休息之乐。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陈德公曰:三、四老笔髙调,写眼前语并无浅俗之虑。五、六“黄阁老”、“紫金丹”,莽态自喜,大有气格。比之上篇。彼为婉便,此特峭拔矣。

其五

《唐诗镜》:

五、六,披写本怀,痛痒自悉,高襟老气,令人可仰。

《杜臆》:

“侧身天地”句,自写小影;“回首风尘”句,向述近状。结语谓有严公之雄略,则蜀安而已之芰荷衣亦无恙矣。五作意极条达,词极稳称,都是真人真话,诗只应如此。

《读杜心解》:

五、六,为一诗骨子,亦五诗质干。……尾联再缴清面目,与首章之起相呼应,是五首总结。

《杜诗镜铨》:

到此又不免触出无聊心事(“锦官城西”二句下)。刘须溪云:历练慷慨,无限言外(“侧身天地”二句下)。

《昭昧詹言》:

起二句叙事点题。三、四展宕,空转真切。后半真至而蕴藉有味,下语得体。盖谓有严公将略,则游子可以优游托足也。

《唐宋诗醇》:

数诗情致委折,骨肉停匀,杜诗之最近人者,末篇特用拗调,节奏极佳。

总评

《读杜心解》:

五诗之致严也:首篇述来因,二篇邀游赏,三篇再速驾,四篇诉生计,末篇预归功。其自叙也:首篇,提出将赴之由;二篇,泛说堂边野趣;三篇、悬揣目今荒秽;四篇,逆计归时整顿;末篇,申缴将赴之故。

《杜诗镜铨》:

邵子湘云:五诗不作奇语高调,而情致圆足,景趣幽新,遂开五谿、剑南门户。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