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蘑菇

更新时间:2022-08-25 12:42

小白菇(Pleurotus lignatilisGill),属层菌纲、伞菌目、侧耳科,又名小白侧耳。子实体小型。菌盖直径2.5-4cm,是世界上主要栽培食用菌之一,栽培产量仅次于双孢蘑菇、香菇、平菇,以其栽培原料适应性广,易于栽培,生产周期短,产量高且营养丰富而得到广泛推广。又名小白菇,其菇体洁白、菇形美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近年来新开发的平菇种类之一,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市场开发前景广阔。

形态特征

菌丝体形态特征

菌丝体呈白色,菌丝纤细绒毛状,气生菌丝发达,菌丝有锁状联合;菌落外观较普通平菇菌丝细、薄、平坦、舒展,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实体形态特征

小白菇子实体单生或叠生,白色,菌盖半圆形或扇形,光滑,直径2~5 cm,边缘内卷;菌柄2~3 cm×0·3~0·5 cm,偏生至中生,白色、实心、近圆柱形;菌褶白色,延生,不等长。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河北、陕西、云南。

主要价值

小白菇菇体洁白,菇形美丽,味道鲜美,营养、保健价值高,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质元素,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具有镇咳、杀虫、消炎养胃等功效。作为近年来新开发成功的珍稀食用菌种类之一,小白菇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生物学特性

生长发育温度

小白菇属中温偏低型食用菌。菌丝体生长温度范围5~33℃,最适温度23~25℃,子实体在10~22℃分化良好,生长发育适宜温度15~18℃。

基质需求

小白菇属于木腐生真菌类,木屑、棉籽壳、芦苇等富含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材料都可分解作为其生长所需的营养;生产中以木屑和芦苇为主,少量添加麦麸、玉米粉、碳酸钙、石膏等混和物作为栽培基质;基质适宜的pH值5.5~6.5。

营养

小白菇属异养型木腐真菌,具有很强的分解木质纤维能力。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碳源、氮源及矿质元素、生长因子(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这些营养物质均能从棉子壳、木屑、玉米粉、玉米芯、麸皮、米糠、石膏、过磷酸钙等栽培原料中获得。

水分和湿度

培养料含水量的高低和栽培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大小将直接关系到小白菇的产量高低和质量好坏。通常情况下,小白菇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含水量以55%~60%为宜,培养室空气相对湿度以保持50%~60%为宜;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菇房空气相对湿度以80%~90%为宜。若湿度低于80%时子实体发育缓慢,易干枯;高于95%时则菌盖背面易变成红色,引起腐烂,还会出现小菇蕾,形成很大的菇蕾丛。

氧气

小白菇属好氧型真菌,菌丝培养阶段和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都需要足够的氧气量,因此必须保持发菌、出菇场所的通风和空气清新。在菌丝培养阶段,应将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1.5‰~2‰,才能确保菌丝生长旺盛,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3‰时菌丝生长将受抑制;在原基形成和子实体分化阶段需保持足够的通风和充足的氧气。由于二氧化碳浓度高低能直接影响到菇柄的长短,因此在实践中常通过调节出菇场所的通气状况,生产出不同形态的菇体,以此来满足市场对不同形态商品菇的需求。

光照

小白菇菌丝生长培养阶段不需要光照,尤其是在发菌后期,光照过强会诱发小白菇原基形成,出现边发菌边出菇现象,影响总体产量。子实体形成和生长阶段则需要一定的散射光,通常光照度以200~500lx为宜。

酸碱度

栽培小白菇的培养料pH值适宜范围3.0~8.0,最适6.5左右。

栽培技术

季节安排

小白菇

小白菇出菇最适温度15~18℃,因此杭州等菇区一年中秋、冬、春三季均可栽培:接种期为9月中旬~次年2月上旬,出菇期为10月上旬~次年5月上旬。根据杭州地区的气候条件,第1潮菇在10月上旬出菇为宜,因此在7月初扩繁母种,7月中旬开始制原种,8月中旬制栽培种,9月中旬制栽培袋,这样10月上旬就刚好可以出菇了。由于5月中旬以后杭州菇区的气温不再适合小白菇的生长,所以最后一潮菇要赶在2月上旬之前完成接种,3月上旬开始出菇,在4月底和5月初结束整个出菇周期。

菌种制作

母种培养基采用PDA培养基或综合培养基,接种后置于25℃恒温培养7~10 d后菌丝可长满试管;原种可用麦粒培养基,接种后在25℃恒温培养25 d左右菌丝即可以满瓶;栽培种培养基配方为棉子壳78%,麸皮20%,红糖1%,石膏1%,含水量55%~60%,pH值6.5左右。栽培种按常规方法制作,置于23~26℃培养25 d左右菌丝可长满全袋。

菌袋制作

培养料配方:棉子壳39%、木屑39%、麸皮20%、红糖1%、石膏1%,料水比1:1.1~1.2,pH值6.5左右。栽培袋选用17~18cm×35cm×0.05cm的低压聚乙烯或聚丙烯筒袋,每袋装湿料0.63~0.66kg(折合干料重0.3kg),装袋要求上下松紧均匀,袋壁不留空隙,袋口采用棉花塞或双套环封紧。料袋在100℃下保持10~12 h完成灭菌;冷却至28℃以下进行接种。

培菌管理

接种后将菌袋置于23~26℃的培养室中进行培菌管理,经25~30 d培养后菌丝可长满全袋。培菌期间要做好避光、通风、控温、控湿、发菌检查及剔除杂菌污染菌袋等工作。

出菇管理

在出菇适宜季节来临时,将菌丝已生理成熟的菌袋搬至出菇房或大棚内排场,在适宜的昼夜温差、散射光、袋内水气(发菌后期袋内形成的黄水)等因子的综合作用下,4~7 d后原基形成,此时为开袋最佳时机。如果开袋过早,原基难以形成或形成缓慢;开袋过迟,易出现畸形菇,影响总体产量和质量。开袋方法是轻轻拔去棉塞或双套环,把袋口翻卷或剪切至与料面持平高度(如市场需要长菇柄的产品时,可适当提高袋口高度,但要注意袋壁的清洁,不要让菇蕾贴上异物),并将菌袋按横向排放或撂堆成菌墙状。

出菇期间菇房或大棚要保持适度通风,空气相对湿度保持80%~90%为宜,因此在菇蕾和子实体生长阶段要进行适度喷水。菇蕾形成后经7~10d的培育,当菌盖直径长到4~6cm,边缘内卷未完全开展前为采摘适期。1潮菇采完后,要及时清理料面的菇脚等杂质,休息养菌5~7 d,待采菇处的菌丝生长和恢复后继续喷水催蕾,进入第2潮菇的出菇管理。采收2潮菇之后,应根据具体情况对菌袋进行补水,通常可以采收4~5潮菇。

由于小白菇菇体洁白,所以在采摘时要特别注意,不要让培养料碎屑粘到菇体上,以免影响产品外观和品质。

病虫害防治

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方法为主,采用严格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净化栽培环境、及时清除污染菌袋、在菇房或大棚安装防虫网等措施,避免和减少病虫害的滋生,绝不允许在出菇期间和仓储期间向菇体喷洒任何药剂。

菌种选择

菌种的选育以抗性强、品质优、商品性状好为基本原则,培养出的小白菇菌种应具备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特性,要求菌丝生活力强、无杂菌、无虫害,严禁使用带有杂菌、病毒及虫害迹象的菌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