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何香凝墓

更新时间:2024-06-17 15:57

廖仲恺、何香凝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明孝陵西侧,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廖仲恺迁葬于此,1972年何香凝合葬廖仲恺墓。

历史沿革

民国十四年(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被刺身亡,葬于广州黄花岗。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月21日,廖仲恺迁葬至南京。

1972年,何香凝在北京逝世,合葬廖仲恺墓。同年,原廖仲恺墓碑亭拆除。

建筑格局

廖仲恺、何香凝墓由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坐北朝南,背依钟山,面对前湖,占地面积1300余平方米。

主要建筑

廖仲恺、何香凝墓墓冢位于占地面积330平方米的平台之上,钢筋混凝土结构,上半部呈半球形,高约7.4米,底径9.6米,下半部为八角形,底座仿须弥座,四周环绕24根圆形混凝土柱。墓冢前立有墓碑,通高8.2米,正面阴刻廖承志手书“廖仲恺(一八七七—一九二五年)何香凝(一八七八—一九七二年)之墓”。墓碑前有祭台,两侧建有方亭。

历史文化

廖仲恺(1877—1925年),广东惠阳人。早年参加同盟会,积极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民国十三年(1924年)任广东省省长、财政部长等职。孙中山逝世后,继续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国民党右派不容,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8月20日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被刺身亡,葬于广州黄花岗。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迁葬至南京。

何香凝(1878—1972年),广东南海人,廖仲恺的夫人。早年与廖仲恺一起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廖仲恺殉国后,继续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1949年后历任全国政协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72年在北京逝世,归葬南京。

文物价值

廖仲恺、何香凝墓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和中国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著名政治活动家、画家何香凝的合葬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

文物保护

1957年8月30日,廖仲恺墓被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江苏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廖仲恺、何香凝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陵。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廖仲恺、何香凝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明孝陵西侧。

交通路线

江苏省南京市内乘坐20、315路公交车,在琵琶湖站下车前往。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距离廖仲恺、何香凝墓约4.9千米,驾车约11分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