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

更新时间:2024-08-26 19:18

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PorcinePseudorabiesVirus,PRV)引起的,发生在猪身上的一种疾病。患病仔猪出生后第2天开始突然发病,表现高热、沉郁、昏睡、呕吐、拉稀、尖叫、共济失调、转圈,倒地后四肢盲目的划动;部分病猪有咳嗽、流鼻液、打喷嚏等表现,个别病猪表现有中枢神经紊乱症状,如强直、阵发性痉挛、后肢运动失调等,死亡率常低于育肥猪。育肥猪感染较少出现神经症状,呈一过性的类似于感冒样的症状,并伴有脑脊髓炎。

病害学史

1948年,中国由刘永纯报道了猫伪狂犬病,这是中国首次报道的动物伪狂犬病。

1956年,分别在黑龙江国有宝泉岭农场和广东珠海国有珠江机械农场猪场中发现猪伪狂犬病流行(欧守杼等,1958)。

1957年,在四川华容县发现了猪伪狂犬病(曹修源,1959)。

1967—1978年,开展牛源伪狂犬病毒(Fa株)研究(黄寿森等,1966)。

1984年,佘永建等报道了断奶仔猪伪狂犬病,并分离到病毒。

总体上,在1990年以前,中国猪伪狂犬病呈现散发状态。

病原特征

猪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甲型疱疹病毒亚科,猪疱疹病毒1型。本病毒可在很多种动物细胞中生长繁殖,如在猪肾细胞、兔肾细胞、牛睾丸细胞、鸡胚成纤维等原代细胞以及PK-15、Vero、BHK-21等传代细胞中都能很好地增殖,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伪狂犬病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但毒力却有一定差异。PR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如44℃经过5小时不能将其完全灭活,在低温潮湿的环境下,pH6~8时病毒最为稳定。

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动物感染谱非常广,绝大多数的哺乳动物都易感,其中包括猪、牛、绵羊、山羊、犬、猫、兔、鼠及几种野生动物如洗熊、水貂、银狐等,猪是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储存宿主。各种动物的易感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牛、绵羊、犬、猫和兔都比猪易感,这些动物感染后均以死亡而告终。实验动物如兔、小鼠等人工接种该病毒可引起典型的发病症状。

症状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随猪年龄和毒株毒力不同而有变化,其中感染猪的年龄是最主要的。潜伏期一般3~6天,个别可达10天,妊娠母猪感染PRV后引起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且以产死胎为主。流产常发生于感染后的10天左右,流产胎猪的体形大小较一致。感染母猪有时还具有屡配不孕、返情率增高的表现。新生仔猪感染后可出现大批死亡,特别是1周龄内仔猪发病率、死亡率几乎可达100%。仔猪往往在生后第2天开始突然发病,表现高热、沉郁、昏睡、呕吐、拉稀、尖叫、共济失调、转圈,倒地后四肢盲目的划动,3~5天达死亡高峰。病程短、死亡较快。2~4周龄仔猪发病时,有上述类似的神经症状,但病程稍缓。4周龄到3月龄小猪出现严重感染时,特征症状为咳嗽、流鼻液、打喷嚏等,个别病猪表现有中枢神经紊乱症状,如强直、阵发性痉挛、后肢运动失调等,死亡率常低于育肥猪。育肥猪感染较少出现神经症状,呈一过性的类似于感冒样的症状。

流行情况

猪伪狂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交配、精液、胎盘传播。病毒可直接接触传播,更容易间接传播,如吸人带病毒粒子的气溶胶及饮用污染的水,或通过其他媒介物如靴子、衣服、饲料、运输工具等传播。伪狂犬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在寒冷季节,这是因为低温有利于病毒存活。

病理变化

猪伪狂犬病通常缺乏典型的病变,但经常可见浆液性到纤维索性坏死性鼻炎、坏死性扁桃体炎及口腔和上呼吸道局部淋巴结肿胀或出血。有时可见肺水肿以及肺脏散在有小坏死灶、出血点或肺炎灶。仔猪及流产胎儿的肝、脾表面可见到黄白色坏死灶(2~3毫米),肺和扁挑体有出血性坏死灶。流产母猪可能有轻度子宫内膜炎。

诊断方法

防治措施

防止输入:引进动物时进行严格的检疫,防止将野毒引人健康动物群是猪伪狂犬病控制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措施。严格灭鼠,控制犬、猫、鸟类和其他禽类进入猪场,禁止牛、羊和猪混养,控制人员来往,搞好消毒及血清学检测对该病的防治都有积极的作用。

注射疫苗:

PR净化:在根除猪伪狂犬病的过程中,具有突破性的技术是基因缺失苗的研制成功和与之相应的鉴别诊断ELISA的应用。市场已经投放基因缺失苗,同时伴随的鉴别检测技术也已经建立。利用鉴别检测技术检测出阳性种猪即淘汰,经过多轮的检测一淘汰,即可达到PR净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