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人

更新时间:2022-06-14 23:31

站人也就是“生活在驿站上的人”的简称。出自《清史稿·德宗本纪》。

站人的起源

站人,亦称站丁。《清史稿·德宗本纪》记载:“乙卯,免奉天旗民站丁地课抵例赈

口粮。”也就说,站丁到了清光绪年间,已然成规模存在。

清史记载,清兵入关,吴三桂投降有功,被封为平西王,

带领部将镇守云南。在云南,吴三桂招兵买马,又吸收了不少苗族人入伍。

叛乱被平息后,一部分人员被发配到了辽宁、吉林,一部分奉谕旨进京甄别后予以安置,一部分安插于山东、河南、湖广、江西四省,当时吴三桂旧部连同家属分别接受了处罚。1685年雅克萨战役之后,清政府出于对驻防及军事供给等方面的考虑,在黑龙江境内设立了从瑷珲到吉林的驿站,驿站路线及选派驻驿人员几经变更,最终确定设立25个驿站,驻驿人员从“吴藩”奉谕旨进京甄别投诚官兵中受抄没牵连的闲散男丁里选派驻驿,这一群体是站人中的主流群体。而部分被发配到辽宁、吉林的吴三桂旧部的884户里也有个别人在其前后被调拨至黑龙江充当站丁,这条驿路称为“大站道”,雍正、乾隆两朝又相继建立了‘“呼兰站道”。站丁久居站上,其氏族又是外地迁入,习俗、口音有别于当地居民,久而久之就通称叫“站人”了。为解决驿站中男多女少的问题,清政府又统一登记后,按每人30两银标准给无妻男丁买妻。

站丁作为特殊的军人,在科考和晋升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在婚配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站丁及其后人在很短的时间里就靠世世代代的姻亲形成了一个特殊族群。直到本世纪初,清朝末年实行站人还籍于民政策,站人才摆脱了束缚。

站人的先祖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同一个群体,他们从东北到几千里以外的西南,把辽东、胶东文化带到了云南,和当地的苗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从云南到黑龙江后,他们又在这种新文化里融入了黑龙江境内的满、蒙、达斡尔等民族文化,形成了“站人文化”。“文革”时期,站人文化受到一些破坏;而今天,站人文化正逐步走向瓦解,但许多传统仍然保留着。

站人的习俗

站人的按制

站人按制是从军,是军籍,因此他们把周围的人称为“民人”。

站人的服装

站人无论男女老少,冬天穿蒙古人服装,夏天穿云贵服装。出门时都穿戴整齐,哪怕是上了补丁的衣裤也要洗的干干净净。尤其是妇女,就是上田间劳动,也不能穿脏衣服,总要穿戴整洁,头发梳得光亮美观。老年妇女一般穿黑色的衣裤,扎白色腿带,黑鞋配白色布袜,黑白分明,挺起胸脯走路,带有一股英气。因此,她们有‘修头不修脚’之说。

站人的规矩

站人的规矩很大,事事都得讲究。红白喜事时坐席,辈份是绝对不能乱的。家里来了客人,要请到上座——炕里靠桌角的位子。饭盆不能放在里屋,客人吃一碗,守候在一旁的儿媳妇要负责添一碗。吃完了饭,要送上漱口水。

站人的饮食

站人的饮食颇有特点。在站人圈里,腌制的酸菜是最流行的,而站人最著名的食物是“猪油小饽饽”、“飞火旗”和“汁油饼”。“猪油小饽饽”是用麦面切成方块,用手捻成指甲大小的猫耳状,煮熟后加糖和猪油。“飞火旗”大同小异,是麦面切成菱形方块,煮熟后加糖和猪油的面食。“汁油饼”是将猪肥肉切丁,加白糖作馅,麦面烙成的馅饼。当年北方奇寒,站丁为抵御寒冷,才想出了这些高热量而又制作方便的食物。

站人的抽烟文化

站人抽烟者甚多,各家的炕上成年每日都放着以纸浆糊制的烟笸箩,里面装着旱烟面、抽烟纸、火柴以及小烟袋。每当来人,一进屋便边寒暄、边让烟,捧递烟笸箩。来者也不拒,无事可做便是卷烟卷儿、拧烟袋、抽烟、赏烟、品烟,说烟话、唠烟嗑儿。烟笸箩成为站人待客应酬、情感交流的常用纽带。与此相适应,站人的棚顶下边总好吊着一根用艾蒿搓成的绳子,为之“烟火绳”,这种烟火绳一旦被点燃后可24小时都不熄灭,一是点烟方便,也节约了火柴。二是艾蒿烟还有驱虫作用。艾蒿被点燃后不但蚊虫不敢入室,淡淡的青烟还给居室带来了阵阵清香,使人感到温馨。

站人过年

每年刚进入腊月,站人就开始忙活了,杀猪、宰羊,包冻饺子、蒸馒头、蒸黄面馍馍(粘豆包)。十几户亲朋好友轮流帮忙,今天到你家,明天到他家,每家光包冻饺子就得忙活上3天。饺子馅得事先准备好,切肉、剁馅,一次就得用上一袋子面,然后再四处借面板、擀面杖,挨家挨户通知自家明天包饺子。到干活时,大伙儿齐动手,半天工夫,一大笸箩冻饺子就包好了。活干完了,好客的“站人”会端上稷子米饭(当地特产,与小米相似,但不黏口)、鲫鱼汤,4碟压桌小菜是必备的,七碟八碗的摆上一桌子,即使家里没有钱宁愿出去赊账也要让客人满意。女主人再弄上点萝卜干、冻白菜,让客人们蘸着自家做的盘酱吃(“站人”吃的酱制法不同,要把黄豆干锅炒熟,再拿到加工场打磨),别提多香了。把饭菜端到桌上后,妇女便领着孩子到厨房单摆一桌,或是等家里男人和老人们吃完了才可以吃,这是“站人”的习俗。

到了年三十这天,热闹程度更不用说,家家从一大早就开始准备,中午十一二点全家就挤上桌开始吃饭。饭后的节目可就多了,家里有老人的,老人坐在炕上,一家不论大小,全都跪在地上给老人磕头拜年,老人也会按自己条件,给孙子拿糖或“压兜钱”。“站人”自古就有敬老的传统,老人不管有几个子女,到老了都会跟着小儿子一起生活,所有生活费都由小儿子负担。给自家老人拜完年,还要带着孩子各家串门拜年,可不论走多远,半夜都要赶回来“接财神”,这顿饭菜一定要新做,饺子也要现包。

爱干净的“站人”一天要打扫好几遍屋子,甚至烧完火,灶坑门都要用白土一天擦一遍,可到了年三十晚上,脏水不泼,垃圾不倒,“站人”说这是为了存财。

俗话说“姑爷进门,小鸡掉魂”,初二姑娘、姑爷回门,小鸡是桌上必有的菜。对“站人”来说,夫妻间的介绍人责任重大,从介绍双方见面时开始,这一辈子都脱不了关系,以后夫妻生活中有个小打小闹的,都不会找双方父母,而是直接找介绍人评理。即使是自由恋爱的男女双方,在回家见父母时也会找个熟人做介绍人,如果父母同意女儿和这个小伙的婚事,就会杀只鸡宴请准姑爷。

“站人”过年,最有特点的要属正月十六“抹花脸”了。全家上下,不论男女老少,都从锅底抹上满手黑,趁人不备时往别人脸上一涂,之后转身就跑,被抹的人也不生气,再往别人脸上抹黑。据说,这样可以保护人没灾没难,一年不得病。到了晚上,洗脸水也不可乱倒,泼得越远越好,如此可以把病灾全都送走。

到了立春之日,站人有“打春”的习俗。“打春”时,大人会往小孩额头上点红点,以此去病去灾。有讲究的“站人”家里,连小狗的脑门上都印上红点呢!

春节是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也是“站人”最喜庆的时刻,从入腊月开始直至过了二月二,才算真正过完年。

在这里让我们深深地祝福“站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站人的婚嫁

清、民国时期,站上人结婚仪式与普通汉人有所不同。结婚吉日,男方并不迎娶,由女方家送亲,并随同花轿赠送新郎饺子等食物。结婚当天,不酬答客人,新郎率新娘同拜祖墓。返回后,新娘必须在炕上“坐福”一天,第二天下炕,然后设宴款待宾朋。伪满时期,站上人结婚仪式大体与普通汉族人趋于一致,只有赠饺子、拜祖墓两项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站人的家庭分工

站人的家庭内部虽没有明确分工,但是男站丁除轮番去递送公文、押送罪犯、迎送官员和运送弹药、军粮、货物外,没有多少时间从事自己的田间劳动,因而开荒种地和家内日常的一切劳动主要由妇女来担当。

站人的房屋

初立站时,因为没有房子,有些驿站的站丁挖洞而居,俗称“地窨子”,后来才逐步有了房子。有条件的站上人家内外屋间壁用木板拼装,炕墙也饰以木板。

站人标准的小康之家一般有三间房,房是土墙,房盖的四角和屋脊两端用泥土制成翘首状——这是区分“站人”和“民人”的最基本的标志。在三间屋中,东屋为大,西屋为小,这两间屋里住人,中间屋是厨房,被称为“外屋地”。东、西屋内有转圈炕,炕沿的上方是放幔帐的杆子,点灯的时候幔帐要放下来,老人先上炕歇了,晚辈才能躺下。

站人的灶房

站人的灶房和“民人”的也不一样。站人的灶门小,而且要刷成白色,做完一顿饭,要把熏黑了的灶门刷洗一次,所以站人家的炉门旁边都有个装白灰的桶。

站人节

“站人节”为每年的6月11日。根据史料记载:康熙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户部就设置驿站各项具体事宜向皇帝具题,得到康熙帝允准,于是正式开始了设置由吉林至茂兴,然后沿嫩江北上经墨尔根再至瑷珲的驿路。《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1681-01-函: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十一日,钦差轻车都尉玛拉咨行黑龙江将军称:“黑龙江至吉林所设二十五站之驿丁,现正陆续抵达各驿”。

站人驻驿时间在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二十一日前后,即公历1686年6月11日。因此,6月11日又为“站人驻驿日”,站人节设立于2017年,每年的6月11日,站人后裔都过“站人驻驿节”,简称“站人节”。

节日当天,凡站人后裔,皆祭祖、拜家庙、供族谱、家谱;见面,用站上礼互致问候,说站话;吃站人传统食品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