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岗遗址

更新时间:2024-07-01 11:13

薛家岗遗址,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天柱山东南麓,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王河镇薛家岗村境内,北距潜山市区直线距离约10千米,东临长江支流潜水约300米。

历史沿革

1977年12月,薛家岗遗址是由潜山市文化局的余本爱在文物普查中发现的。

1978年5月,通过现场勘查和地面采样,发现该遗址在新石器文化区系分布中呈现出的不同于周边地区其他文化的独特面貌,立即引起了省内考古界的重视。

1979—2000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当地文物部门联合对遗址进行过6次发掘,揭露面积2332平方米,发现房址、灰坑及墓葬等多处遗迹,出土各类遗物3000余件。

遗址特点

薛家岗遗址夏商文化与江淮中部同期文化存在差别,又具有皖西南地方特色。薛家岗遗址地势呈东高西低走向,形状为一条宽窄不一的狭长的丘岗。丘岗长约1400米,东端宽约200米,西端宽约400米,中间一段窄面宽度约50米,丘岗四周分布着农田和少量屋舍,相对农田高度3—8米,属典型的河旁台地型遗址。遗址以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文化遗存为主,北宋末年遗址上曾建有永明寺庙,遗址边缘有唐宋时期的土垣(寨墙)等遗迹。

薛家岗遗址分布范围实际上顺着岗身一直向西延伸至少有500米,但多数地点只有很少量的文化层和遗物,堆积厚度也较薄,而且是断断续续地不太连贯,较集中的只有狭义的薛家岗地点(现保护区)和岗身中段的永兴村民组晒稻场两处,两地相距约300多米。而在岗身周围的农田中,则历年来从未发现过遗物,经钻探也未发现文化层。薛家岗地点和永兴地点这两处应是遗址的主要部分,而广义的薛家岗遗址的总面积可能超过10万平方米。

薛家岗遗址所处地带为平原圩畈区,但西边有较大一片低矮的岗地它从永岗村永兴组所在地开始急剧收缩并向东延伸,因而在广袤的农田中间形成一条呈东西走向的狭长山岗,岗身长约1400米,西端宽约400米,中间最窄处宽不过50米,到东端又渐增宽到约200米。山岗四周为大面积的水稻田,海拔高度在20米左右,山岗相对于周围稻田的高度则自西向东递增,西端仅为1—2米,中间达到4米左右,而东端则达6米左右,最高可达8米以上。山岗上面较为平坦,整个山岗称为薛家岗,又因岗身自西向东伸向潜水,形似长龙探水,故也俗称“龙山”。其中位于山岗最东头的“龙头”部位为一台地,这是该地习称的狭义上的薛家岗。

在其东部约350米,现有潜水自西北向东南流过。台地大体呈椭圆形,中间有一道土埂将其分为两部分,东部俗称汪家山,东、南、西三面较陡峭,北面较平缓,整个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高亢而平坦,相对于周围水稻田的高度达6—8米不等,明显高于西北部;西南部和中间部位有断续的土埂,高约1—3米,南部土埂与东南的高台地渐渐连接;西、北部台地本身相对于周围水稻田的高度约2—4米,与东南部相比显得较为低平。台地西部当地俗称张家山,相对于周围水稻田的高度约2—4米,较为平坦。整个台地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也就是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薛家岗遗址”的范围。汪家山文化层较厚,东半部主要是商周时期堆积,西半部则有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堆积,在汪家山之西的张家山,也有新石器时代和商周两个时期的堆积,但文化层较薄。

文物遗存

薛家岗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包括6期,可分为早晚两个大的时期。

一至五期:早期包括一至五期,发现有红烧土残房基及150座墓葬。墓葬大小不一,随葬品多寡不均,主要有陶器、石器和玉器,并有猪下颚骨随葬,早期陶器以夹砂红陶、夹细砂或泥质灰陶、泥质黑衣陶为主,另有少量夹植物壳或夹蚌末陶。在器型上,以鼎、豆、壶、鬻、碗或盆为基本组合,纺轮、陶球也是常见的器物。这些器物都具有较强的自身特点:鼎足以凿形、鸭嘴形、枫叶形最具特点,豆柄的上部呈算珠形或足沿陡折成台状为典型特征,壶以球腹或扁腹为主,鬻则以长颈喇叭口、凿形足、扁长三角形或麻花形的把手为主要形态。陶球表面常有镂孔或戳印纹,并按经纬线的形式构成复杂而精美的图案,摇之有声,是薛家岗遗址最具特征的器类之一。石器有刀、钺、锛、斧、凿、镞等,通体精磨,棱角分明,对面钻孔,少数刀、钺的孔眼周围还绘有红色花果形图案。其中以奇数相列的一至十三孔石刀很特殊,而十三孔石刀长达51.6厘米。玉器以礼器、装饰品为主,有钺、璜、镯、环、管、饰片和半球形玉饰,还有小玉琮。这些玉器雕刻精美,图案对称,工艺水平很高。其中风字形钺、半璧形和器体瘦长的桥形璜、弓背形璜以及半球形玉饰特征明显。

第六期:新石器晚期遗存为薛家岗第六期文化,即原《考古学报》报道的第四期文化,文化遗存较少,仅见于零星地层,还发现土坑墓1座。主要遗物有夹砂红陶圆腹罐形鼎、扁足深腹罐形鼎、广肩罐、钵形豆、长颈红陶翯、黑陶髙柄杯等,器表多饰弦纹、篮纹等。文化特征与安庆张四墩类型相似,距今约4600年。薛家岗遗址发现的夏商文化遗存比较重要。夏代文化以H25、T48K2、H30、H35等为代表,陶器中的侧装带按窝鼎足的鼎、扁平足罐形鼎、鼎式鬲、深腹罐小盘凸柄豆、斝、爵等与中原二里头文化晚期同类器皿风格接近。商代遗存主要有锥足鬲、假腹豆、形带把盉、附耳瓯、盆、簋、罐等,还有坩埚、细方格纹、叶脉纹等原始瓷片和铜削等,与郑州二里岗商文化接近。

历史文化

薛家岗文化

薛家岗文化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因安徽省潜山市薛家岗遗址而得名,是以薛家岗遗址二、三期文化为代表的遗存被命名为“薛家岗文化”。薛家岗文化主要分布在大别山东南麓两侧的山前或平原地带,中心范围则分布在皖河流域及其南部以武昌湖,泊湖为代表的湖区。文化面貌上受黄河下游诸多文化影响,部分文化面貌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并与太湖流域和宁镇地区的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文化年代为距今6000—5000年。

研究价值

薛家岗遗址面积大,年代延续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特征明显,地位重要,对探索皖西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聚落形态及发展、玉石器制作工艺水平、区域文明化进程以及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面貌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薛家岗遗址中墓葬大小不一,随葬品多寡不均,主要有陶器、石器和玉器,并有猪下颚骨随葬,反映了当时的氏族社会已出现新的社会分工、私人占有、贫富分化、等级划分等文明进程的萌芽。在薛家岗遗址里的红烧土上发现稻壳痕迹,表明当时的人们过着临水而居的农业经济生活。

科研成果

200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了《潜山薛家岗》。

保护措施

1978年,薛家岗遗址被潜山市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9月,薛家岗遗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2月,薛家岗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12月12日,潜山市市委、市政府在恒华大酒店召开了薛家岗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暨保护利用研讨会。

2012年,安徽省省政府公布了薛家岗遗址保护规划方案,使薛家岗遗址保护有法可依。

2009年以来,有关薛家岗遗址保护展示工作逐步启动。在遗址本体保护方面,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树立了标志牌和界桩,搬迁了占压遗址的居民,修建了防止水土流失的护坡、护栏和防护棚,畅通了遗址游览道路,修建了遗址陈列馆,遗址环境风貌得到有效整治。按照规划,薛家岗遗址将依据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理念要求,向世人展现“薛家岗人”原貌。

2022年6月,薛家岗遗址拟入选为安徽省首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公示名单。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安徽省主场活动启动仪式6月9日举行,安徽首批6个省级考古遗址公园集中揭牌,其中包括薛家岗遗址。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薛家岗遗址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王河镇薛家岗村,北纬30°40′、东经116°30’,北距潜山市区直线约10公里。

交通信息

从潜山城区出发经沪渝高速、济广高速、X043可到达薛家岗遗址。

恢复开放

2022年4月1日起,薛家岗遗址公园景区恢复开放。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